工人日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电力装备有力支撑了“华龙一号”核电、白鹤滩水电等一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能否介绍一下我国电力装备的发展情况?下一步如何发挥电力装备基础支撑作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柳新岩:谢谢您的提问。电力装备是落实“双碳”战略、实现能源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电力装备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的电力装备实现应用,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带动专精特新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群。目前,我国电力装备已发展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支撑能力较强的产业体系,有力保障了能源安全供应和现代能源体系建设。比如,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煤电机组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白鹤滩水电站顺利投产,全部机组一年发电量可满足约7500万人一年的生活用电;“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机组全面建成投运并实现“走出去”;我国是全球最大风电装备生产国,也是全球最大风电装机国,装机范围从平原到高原山地,再到海上的大功率风电机组;世界电压等级最高的±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装备应用于准东—皖南“西电东送”工程。
下一步,我们将以高端智能绿色发展为方向,以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应用创新及示范为抓手,推动电力装备高质量发展,助力“双碳”目标顺利实现。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落实相关规划部署,实施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构建支撑能源清洁生产和能源绿色消费的电力装备体系。
二是加强政策协同,与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建立协同机制,形成政策合力,着力破解电力装备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发挥应用牵引作用,进一步加大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
三是继续加强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国际产业合作,加快电力装备高水平“走出去”,为推动全球能源生产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积极贡献。
证券时报:近年来,机器人越来越融入社会生产、百姓生活,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繁重危险劳动,又为生活增加了便利、增添了乐趣。请问,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机器人行业管理部门,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什么?
郭守刚:谢谢您的提问。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正极大改变着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21年机器人全行业营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6万台,比2015年增长了10倍,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二是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精密减速器、智能控制器、实时操作系统等核心部件研发取得重大进展,太空机器人、深海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等高复杂度产品实现重要突破,行业内10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快发展壮大。
三是应用深度和广度加速拓展。工业机器人应用覆盖国民经济60个行业大类、168个行业中类。据有关机构统计,2021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人超过300台,比2012年增长约13倍,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在教育、医疗、物流等领域大显身手,不断孕育出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落实《“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着力夯实产业基础。开展机器人关键基础提升行动,完善标准、检测、认证体系,支持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加快补齐专用材料、核心元器件、加工工艺等产业短板,打造更多高端化智能化产品。
二是积极拓展行业应用。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组织产需精准对接,加快成熟场景普及推广,加大新兴领域产品创新,做强细分领域特色应用,助力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三是培育壮大优质企业。支持企业深耕细分行业,加快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在整机、零部件和系统集成等领域,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
四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高端人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培育若干创新能力强、产业环境好的优势特色集群,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每日经济新闻:近年来,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快速发展,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促进高端医疗装备行业发展?下一步还有哪些规划?
王振:谢谢您的提问。正如你刚才讲的,医疗装备的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近年来,我部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医疗装备产业发展顶层设计,2021年12月,我部会同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印发了《“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这是医疗装备领域第一个国家层面的规划,明确了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同时,我们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组织行业针对临床需求和疫情防控亟需,加大“卡脖子”瓶颈攻关;与卫生健康委、药监局等部门协同建立产品注册审评应急通道、开展创新产品临床示范,着力打通产品研制生产、注册取证、临床应用等通道。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实现快速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医疗装备生产基地。2021年市场规模突破万亿元,达到1.03万亿,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2%;PET/CT国内新增占比实现从“零”到40%的突破,骨科手术机器人、聚焦超声治疗系统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腔镜手术机器人、人工心脏等170余项产品从无到有、获证上市;形成了22大类1100多个品类的产品体系,基本满足了我国医疗卫生健康等领域的需求。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我国医疗装备经受住了考验,有力支撑了国内疫情防控需求和国际抗疫合作。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做好“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实施。
一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医疗装备与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合作,着力突破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等瓶颈。
二是推进实施供应链生态建设。积极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紧密上下游协作关系,打造创新力强、高附加值、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三是加强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建设。鼓励探索“医学+工业”“医院+工厂”“医生+工程师”等多维度医工协同创新模式,加强安全有效、先进优质医疗装备产品的研制和生产。
四是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加大数字化、智能化医疗装备研制,推进“5G+医疗健康”试点,支持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发展。
五是加快产业集群培育。支持有基础、有条件的地方创建高端医疗装备应用示范基地,打造医疗装备国际研发制造高地。
中国电子报:石油石化装备对国家能源安全意义重大。能否介绍一下我国石油石化装备的整体情况?下一步在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有何举措?
柳新岩:谢谢您的提问。石油石化装备是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取得长足进步,开发了一批先进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装备,攻克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油化工技术,装备设计制造水平整体位于世界前列。比如,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成功投产,每年可稳定供气30亿立方米,能满足粤港澳大湾区1/4的民生用气需求。又比如,“一键式人机交互7000米自动化钻机”、天然气长输管道、“蓝鲸”号单吊起重船、首套国产深海油气水下生产系统、千万吨级炼油成套设备、百万吨级大型乙烯成套设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成功实现应用,为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坚实保障。
下一步,我们进一步推动石油石化装备实现高水平发展,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突出试验验证,促进推广应用,努力提高石油石化装备水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一是加强顶层引导,落实相关规划部署,围绕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大型化,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装备,加快推进石油石化装备体系化发展。
二是提高供给质量,动态调整相关指导目录,提高油气钻采、炼化装备的自主性、安全性,推进装备质量品牌建设,切实提升石油石化装备质量水平。
三是对接用户需求,加强装备供给与“十四五”石油石化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对接,满足石油能源建设需要,促进产业链循环畅通。
四是营造良好环境,加强部门联动、央地协同,加快构建石油石化装备创新发展和推广应用生态,着力推动石油石化装备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香港紫荆杂志:农机装备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必备工具。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机装备在推动农业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未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采取哪些措施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王振:谢谢您的提问。农机装备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我部高度重视农机装备发展,会同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着力推进农机装备发展。如,支持建立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创新体系;组织企业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产品性能品质;支持农机、电子、信息等组建跨行业的农业无人系统联盟,开展无人农业作业试点,加快智能农机发展等。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机装备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农机装备产品体系日益丰富,形成65个大类、4000多个机型品种的产品系列;技术质量水平大幅提升,突破了动力换档、免耕播种等一批关键技术,5G+氢燃料电动拖拉机、大喂入量多功能联合收获机、六行采棉机等成功研制,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2012年的57%提高到2021年的72%,主要经济作物薄弱环节“无机可用”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下一步,我们将与相关部门加强协同配合,强化政策落地,加快推进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
一是着力补短板。梳理短板弱项清单,完善创新机制,组织“产学研推用”各方优质资源协同发力,久久为功。
二是加快强链补链。强化需求牵引,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开展重点产品供应链生态建设试点,引导链主企业协同产业链上下游加快亟需装备研制,贯通产业链供应链。
三是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北斗导航、5G、人工智能等应用,推进先进适用智能农机与智慧农业、云农场建设等的协同发展。
四是完善产业生态。鼓励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新势力”造农机,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组织行业开展诚信自律和质量提升行动,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如何推动装备数字化发展?
王卫明:谢谢您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装备制造业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把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发布了“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工程等一系列政策,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在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握技术话语权,将我国建设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
近年来,数字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装备制造业作为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其数字化转型成为牢牢掌握装备制造主导权、开辟数字经济发展新赛道的必然选择,以及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数字中国的迫切要求。国务院2021年底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装备数字化”。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推动装备数字化发展已刻不容缓。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制定发布专项政策文件,加快推动装备数字化发展。
一是补齐发展短板。突破装备数字化关键核心技术,补齐基础零部件、关键软件短板弱项,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二是发展智能装备。聚焦重点领域数字化需求,加快智能装备工程化和产业化,改造提升一批存量装备,升级换代一批新型装备,原创发展一批前沿装备。
三是加强应用推广。面向数字中国建设场景,开展装备数字化应用场景示范,形成成熟经验和模式,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和产品迭代升级。
四是构建发展生态。统筹推进标准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壮大市场供给主体,打造特色智能装备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马剑: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